在世界各地數百萬的人面臨饑荒或營養不良威脅之際,牲畜和魚類飼料正在占用可用于生產人類食物的有限自然資源。
荷蘭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食品》上發表論文指出,調整牲畜和魚類的飼喂方式,可以在保持產量的同時為人們提供更多食物。這一相對簡單的變化將顯著增加全球糧食供應,為13%的人口提供熱量,而無須增加任何自然資源的使用或作出重大飲食改變。
目前,大約1/3的谷物被用作動物飼料,1/4捕獲的魚未成為人類食物。阿爾托大學副教授Matti Kummu領導的團隊研究了在畜牧和水產養殖中使用作物殘留物和食品副產品的潛力,以“釋放”出可用于養活人類的原料。
“這是第一次在全球范圍內如此詳細地收集陸地和水生系統的食物與飼料流,并將它們結合在一起研究。”Kummu解釋說。
該團隊分析了全球糧食生產系統中,糧食、飼料及其副產品與殘留物的流動。然后,他們確定了改變這些流動環節以產生更好結果的方法。例如,牲畜和魚類可以飼喂糧食生產系統的副產品——甜菜或柑橘果肉、動物副產品,甚至作物殘留物,而不是適合人類使用的原料。
通過這些變化,多達10%~26%的谷物和1700萬噸的魚(約占目前水產供應的11%)可以從動物飼料轉變為人類食物。根據具體情況,食物供應增加的熱量將達到6%~13%,在蛋白質含量方面將達9%~15%。
該研究第一作者、阿爾托大學的Vilma Sandstrom說:“這聽起來似乎不多,但這相當于10億人的食物。”
Kummu團隊此前的研究表明,減少一半的食物損失和浪費將使食物供應量增加約12%。“再加上把副產品用作飼料,將增加約1/4的食物。”他說。
有觀點認為,把作物殘留物喂給牲畜,會導致其生產力下降。此外,目前從畜牧和水產養殖中“擠出”的人類食物實際上與人們習慣的食品不同。例如,飼料行業使用不同品種的玉米,而用于魚粉生產的魚往往是不受消費者歡迎的小型骨質魚。
“然而,一旦克服這些障礙可能會帶來實質性的收益。要想得到這些好處,就需對供應鏈進行調整。如在將一些副產品用作飼料之前,對其進行加工。”Sandstrom說。
研究人員表示,這并不是必須從零開始開發的東西,人們只需要調整當前體系,增加一些有益做法即可。(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