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哭鬧,怎么都哄不好?可能是方法不夠“科學”。一項發表于9月13日《當代生物學》的研究給出了撫慰哭泣嬰兒的最佳方法——散步。
這項涉及21名7個月以下嬰兒的實驗發現,與抱著他們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嬰兒床上相比,當母親抱著他們一起溜達時,更有可能使其停止哭泣并入睡。
“這一發現在預料之中,因為大多數人抱起哭泣的嬰兒時很少站著不動,都會本能地四處走動。”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兒童醫院的Harriet Hiscock說。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中心的Kumi Kuroda和同事在研究了其他哺乳動物的“運輸反應”后,對嬰兒如何對運動作出反應產生了興趣。在其他哺乳動物中,當幼崽被母親抱起來回走動時,它們會平靜下來,心率減緩。
為了測試運輸反應在人類中的影響,研究小組對日本和意大利的21名嬰兒進行了監測。母親們嘗試了4種讓嬰兒安靜下來的方法:抱著嬰兒走動、將嬰兒放在嬰兒車或搖床上來回搖動、坐著抱住嬰兒、讓嬰兒躺在床上。實驗每次持續5分鐘,并根據母親的喜好在家或實驗室中進行。
當母親們坐著抱住嬰兒或把他們放在嬰兒床上時,哭鬧的嬰兒并沒有平靜下來。但當母親抱著嬰兒四處走動時,他們都停止了哭泣,其中近一半在5分鐘內入睡。
雖然在搖動的嬰兒車或嬰兒床上也有類似的鎮靜效果,但程度較小。這可能是因為搖擺產生了與行走類似的運動節奏。
附在嬰兒身上的心臟監測儀顯示,與其他哺乳動物的寶寶一樣,當被母親攜帶走動時,他們的心率會減緩。而讓父親攜帶嬰兒進行的初步實驗表明,前者也能讓后者安靜下來。
Kuroda說,這種運輸反應隨著進化,使幼崽可以在父母日?;顒訒r睡在它們身上,或者在發現捕食者時,讓幼崽保持安靜,進而在不被捕食者注意的情況下帶走它們。
研究人員建議,通過四處走動哄睡嬰兒后可以再抱5到8分鐘,然后再把他放在嬰兒床上,因為研究中睡著的嬰兒如果被提前轉移到其他地方,往往會醒來。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和格里菲斯大學的Pamela Douglas說,抱著嬰兒四處走動只是哄睡的“工具”。這項研究沒有包括有效促使嬰兒入睡的母乳喂養或奶瓶喂養法。
Hiscock則表示,這種哄睡的方法對6個月大的嬰兒是有用的,但更應該鼓勵嬰兒學會自己安靜下來。
“你肯定不想每晚在嬰兒醒來時都靠走動使他們入睡。”Hiscock說。(徐銳)